孩子說自己不會畫畫,往往不是技術上的問題,而是自信心不足或曾經被否定過。這時候,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:「我很喜歡你畫的這個部分,能不能再多告訴我一些?」用好奇與欣賞的角度去引導,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畫作是被尊重的。畫畫不是比賽,而是孩子跟自己對話的方式,先肯定他的每一筆,才能慢慢建立信心。
絕對可以問,而且這是個了解孩子的好機會!不過,問的方式很重要,與其直接說「這是什麼呀?」讓孩子覺得畫得不好,不如試著說:「我看到這裡有紅色和藍色,好特別喔,你在想什麼呢?」這樣的開放式提問,能讓孩子放心分享內心世界,而不是擔心自己畫得對不對。
有時候,孩子畫一半停下來,並不是沒耐心,而是他在思考或累了。這時,我們可以先不急著催促,而是觀察他是不是對畫的內容失去興趣或有困難。如果他願意分享,可以輕輕問:「畫到這裡你在想什麼呢?有沒有想要再加點什麼?」給他一個喘息的空間,或許能讓他重新拾起畫筆繼續畫下去。
孩子只畫輪廓,可能是因為他更喜歡用線條去表達想法,這其實也是一種風格。與其強迫他填滿顏色,不如先試著欣賞他的線條,說說你看到的細節,例如:「你的線條好有力量,看起來很有故事呢!」可以逐步引導:「如果加上顏色,你會想用什麼顏色呢?」讓上色成為一種探索,而不是必須完成的任務。
其實,孩子的每一筆、每一個顏色,都藏著小小的情緒密碼。例如,反覆畫同一個圖案,可能代表不安;使用深色或重複擦掉,可能是內心的壓力。家長可以試著用關心的口吻問:「這裡有好多線條,感覺你好認真喔,能不能告訴我你在想什麼呢?」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,慢慢就能讀懂他畫裡的小秘密。
絕對適合!內心畫工作坊的重點不是「畫得好不好」,而是如何透過孩子的畫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。就像我們不需要會寫詩,才懂得欣賞詩意一樣,這堂課會教您如何從線條、顏色和構圖中,找到孩子情緒和想法的線索,重點是用心傾聽,而不是技巧多厲害。
其實孩子「不喜歡畫畫」的背後,可能藏著更多原因,像是缺乏自信、害怕被評價,或是不知道如何開始。在工作坊中,我們會教您如何用鼓勵和引導的方式,讓孩子重新愛上畫畫。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,他們自然會更願意拿起畫筆,勇敢表達自己。
您的擔心很正常,因為孩子的畫作不像成人那樣有固定的標準。但其實,沒有「對或錯」的解讀,只有「有沒有用心去理解」。工作坊會教您一些簡單的方法,例如如何透過孩子的用色、線條和圖像,去感受他們的情緒與需求。最重要的是,用心聆聽孩子畫裡的故事,而不是急著找答案。
不用過度擔心,顏色和圖案的使用背後有很多可能的原因,例如壓力、情緒發洩或單純喜好。重點不在於顏色「暗不暗」,而是在畫畫過程中,孩子是否能感受到安全與放鬆。工作坊會教您如何有技巧地提問,像是「這個顏色讓你想到什麼?」幫助孩子更自在地分享感受。
您會發現,看懂孩子的畫其實比想像中簡單得多。這堂課的目的不是讓您成為專業的藝術解讀師,而是讓您學會用愛與耐心,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故事。上完課,您會掌握幾個實用的方法,例如如何從畫中看到孩子的安全感、壓力和興趣,讓親子之間的對話更有溫度。